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云贵高原及川西山区各种静水水域及其附近常见的一种中型游蛇。背面
黑褐为主,呈深浅相间的若干纵纹,常有腹链,腹链外侧常呈浅红色纵纹。背鳞最外行
平滑,每一鳞片后端略有缺凹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龙陵、陇川、盈江、腾冲、大理、景东等地49雄70雌,原西
康(现四川西部)1雌。
形态描述 体型中等,雌性全长(560+131) mm(云南)。
头背暗褐色,上唇鳞及头腹面浅黄色,唇鳞缘多有黑褐斑。躯干及尾部色斑变异甚
大,总的特点是显示出深浅相间的若干纵纹,大致由以下部分组成:背面灰褐的基色上,
背侧位置有二条黑色或黑褐色纵纹,始自眼后,通达尾末;腹鳞与D1间鳞沟黑色构成的
黑色折线,此折线或有或无;腹鳞近外侧有一黑色点斑,前后缀连成链纹,此链纹或有
或无,或始自颈后,或始自体前段;腹链与折线间常为浅橘红色;左右腹链之间为淡黄
绿色。
头颈可以区分;颊鳞1枚,眼大小适中,瞳孔圆形,眶前鳞1,仅陇川1雌 (KIZ81II0521)分为3枚,大理及云南各1雌为2,眶后鳞3;颞鳞变异较大,主要有2
+1+2, 2+2两种类型,少数为1+1, 1+2或2+1,少数后颞鳞有3枚者;上唇鳞8,2-3-3式为主,极少(2号)为3-2-3式,少数(4号)-侧为3-3-3式,KIZ81TIO521号由于眶前鳞分为3枚,下枚将第3上唇鳞与眼隔开,故呈3-2-3式;下唇鳞10,前5枚切前额片为主,仅1号的左侧为11,另2号的-侧为9前4枚切前额片;后额片远大于或大于前额片,左右后额片为1-5枚小鳞部分或完全分开。背鳞19-19-17行,全部起棱或仅两侧最外一行平滑,中央数行棱最强;腹鳞雄性163-167,雌性152-177;肛鳞二分;尾下鳞双行,雄性87-91,雌性57-87对,少数((3号)标本有2-9枚成单。
上领齿22-26枚,连续排列,最后2枚略大。
半阴茎达第7-9枚尾下鳞,顶端浅分叉,呈乳头状,自基部至顶端均匀密布小刺,距基部1/3处有大的角刺绕半阴茎排列成环;精沟自基部后外侧延伸上达外侧的乳头(杨大同等,1978)。何晓瑞(1983)关于半阴茎形态的描述是(收缩态)达6-9枚尾下鳞,其浸制标本长17 mm,宽3.5 mm,于基部2 mm及6 mm处各有-圈较整齐而较大的倒刺(即刺的方向朝基部),每圈约25枚,两圈较大的刺之间,还有许多环行排列的小倒刺。半阴茎的其他部位(从基部至顶端)也满布小倒刺。半阴茎顶部分叉,成乳头状,每个乳头长约2.9 mm. Pope (1935: 113)描记了云南Hsinkai (24°33'N×102°38'E,约相当于今玉溪位置)标本的半阴茎形态;张服基等(1984)记述了贵州兴义标本的半阴茎形态。
生态变异:何晓瑞(1983)报道的半水栖型和潮湿山地型的八线腹链蛇在鳞片表面
结构上有差异。晋宁双河得到的半水栖型标本,背鳞较光滑,棱很弱,最外侧一行背鳞
全无棱;在四川峨眉山及云南武定得到的标本,活动于灌丛草地枯树枝叶之中,背鳞不
甚光滑,棱较强而明显,最外侧背鳞在肛孔前约10-25枚鳞有棱。但少数标本两种类型
的差异不甚明显。
文献记载:腹鳞雄性(n=34) 152-163(平均157. 5),雌性(n=38) 152-162(平均157.1);尾下鳞雄性(n=31) 62-84(平均69.8),雌性(n=32) 46-80(平均63.1),雄蛇尾下鳞比雌蛇平均多6.7枚;腹面颜色有3种类型:乳黄(n=39),橘黄 (n=29)与土红(n=3),雄蛇多为乳黄色,雌蛇多为橘黄色;雄蛇(n=34)腹鳞有链纹者占58.8%,雌蛇((n=37)腹鳞有链纹者占34.2%。( 何晓瑞,1983)。贵州各地标本雄性(n=84)腹鳞155-171,尾下鳞69-85;雌性(n=58)腹鳞152-173,尾下鳞62-87(伍律等,1985)。滇西高黎贡山南段腾冲、盈江、陇川雄(n=45)+雌(n=47)腹鳞156-166,尾下鳞75-85对,全长雄(458+155) mm,雌(529+136) mm(杨大同等,1978)。
黑褐为主,呈深浅相间的若干纵纹,常有腹链,腹链外侧常呈浅红色纵纹。背鳞最外行
平滑,每一鳞片后端略有缺凹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龙陵、陇川、盈江、腾冲、大理、景东等地49雄70雌,原西
康(现四川西部)1雌。
形态描述 体型中等,雌性全长(560+131) mm(云南)。
头背暗褐色,上唇鳞及头腹面浅黄色,唇鳞缘多有黑褐斑。躯干及尾部色斑变异甚
大,总的特点是显示出深浅相间的若干纵纹,大致由以下部分组成:背面灰褐的基色上,
背侧位置有二条黑色或黑褐色纵纹,始自眼后,通达尾末;腹鳞与D1间鳞沟黑色构成的
黑色折线,此折线或有或无;腹鳞近外侧有一黑色点斑,前后缀连成链纹,此链纹或有
或无,或始自颈后,或始自体前段;腹链与折线间常为浅橘红色;左右腹链之间为淡黄
绿色。
头颈可以区分;颊鳞1枚,眼大小适中,瞳孔圆形,眶前鳞1,仅陇川1雌 (KIZ81II0521)分为3枚,大理及云南各1雌为2,眶后鳞3;颞鳞变异较大,主要有2
+1+2, 2+2两种类型,少数为1+1, 1+2或2+1,少数后颞鳞有3枚者;上唇鳞8,2-3-3式为主,极少(2号)为3-2-3式,少数(4号)-侧为3-3-3式,KIZ81TIO521号由于眶前鳞分为3枚,下枚将第3上唇鳞与眼隔开,故呈3-2-3式;下唇鳞10,前5枚切前额片为主,仅1号的左侧为11,另2号的-侧为9前4枚切前额片;后额片远大于或大于前额片,左右后额片为1-5枚小鳞部分或完全分开。背鳞19-19-17行,全部起棱或仅两侧最外一行平滑,中央数行棱最强;腹鳞雄性163-167,雌性152-177;肛鳞二分;尾下鳞双行,雄性87-91,雌性57-87对,少数((3号)标本有2-9枚成单。
上领齿22-26枚,连续排列,最后2枚略大。
半阴茎达第7-9枚尾下鳞,顶端浅分叉,呈乳头状,自基部至顶端均匀密布小刺,距基部1/3处有大的角刺绕半阴茎排列成环;精沟自基部后外侧延伸上达外侧的乳头(杨大同等,1978)。何晓瑞(1983)关于半阴茎形态的描述是(收缩态)达6-9枚尾下鳞,其浸制标本长17 mm,宽3.5 mm,于基部2 mm及6 mm处各有-圈较整齐而较大的倒刺(即刺的方向朝基部),每圈约25枚,两圈较大的刺之间,还有许多环行排列的小倒刺。半阴茎的其他部位(从基部至顶端)也满布小倒刺。半阴茎顶部分叉,成乳头状,每个乳头长约2.9 mm. Pope (1935: 113)描记了云南Hsinkai (24°33'N×102°38'E,约相当于今玉溪位置)标本的半阴茎形态;张服基等(1984)记述了贵州兴义标本的半阴茎形态。
生态变异:何晓瑞(1983)报道的半水栖型和潮湿山地型的八线腹链蛇在鳞片表面
结构上有差异。晋宁双河得到的半水栖型标本,背鳞较光滑,棱很弱,最外侧一行背鳞
全无棱;在四川峨眉山及云南武定得到的标本,活动于灌丛草地枯树枝叶之中,背鳞不
甚光滑,棱较强而明显,最外侧背鳞在肛孔前约10-25枚鳞有棱。但少数标本两种类型
的差异不甚明显。
文献记载:腹鳞雄性(n=34) 152-163(平均157. 5),雌性(n=38) 152-162(平均157.1);尾下鳞雄性(n=31) 62-84(平均69.8),雌性(n=32) 46-80(平均63.1),雄蛇尾下鳞比雌蛇平均多6.7枚;腹面颜色有3种类型:乳黄(n=39),橘黄 (n=29)与土红(n=3),雄蛇多为乳黄色,雌蛇多为橘黄色;雄蛇(n=34)腹鳞有链纹者占58.8%,雌蛇((n=37)腹鳞有链纹者占34.2%。( 何晓瑞,1983)。贵州各地标本雄性(n=84)腹鳞155-171,尾下鳞69-85;雌性(n=58)腹鳞152-173,尾下鳞62-87(伍律等,1985)。滇西高黎贡山南段腾冲、盈江、陇川雄(n=45)+雌(n=47)腹鳞156-166,尾下鳞75-85对,全长雄(458+155) mm,雌(529+136) mm(杨大同等,1978)。
大小
生物学
多栖息于海拔1000 m左右到2000 m以上山区的各种水体及其附近湿地。白昼活动。吃泥鳅、小鱼、蛙类。6月中旬在贵州兴义七舍见到交配。是该地优势种。卵生,怀卵数7-16枚,8月下旬以后可以看到刚孵出的幼蛇。在滇西南腾冲、盈江、陇川等地5-8月大量出没于各种水体,是当地优势种;游秧季节多集中于稻田,食物以泽蛙为主(杨大同等,1978)。解剖贵州威宁1雄6雌,实胃数6,胃内容物为滇蛙、云南小狭口蛙、棘蛙1种及贵州洗螺;解剖5-6月采自兴义与威宁5雌,输卵管内卵3-7枚(伍律等,1985)。何晓瑞(1983)对八线腹链蛇的生物学作了详尽的观察报道,认为是昆明地区的优势种。其研究结果如下:
栖息环境:在滇中昆明、晋宁、安宁、通海及武定等地的生活环境大致可分为半水
栖型及潮湿山地型。半水栖型,多活动于湖边、河边、秧田及水沟边。湖边多水草,白
昼常在水中游泳寻食,特别是上午8-10点,下午4-7点在水中活动频繁。夏季中午炎
热时常在岸边、田埂边草丛阴凉处。每当雨后容易见到。善游泳,在抚仙湖和滇池常活
动于离岸5-10m的湖面。在滇池由于水浅,有时也活动于15m以外的湖面。在水中游
泳比在草地慢,每游1-2分钟后便在岸边草丛或树桩上休息片刻。关于八线腹链蛇的运
动速度,作者于1974年5月至1980年8月先后作过13次观察,每次观察30-120秒在
草地和水沟边的运动距离,以钢卷尺测量,而在湖中的运动距离则作目测估计。在水中
的运动速度为每分钟8.1-10.1 m,在草地为15.2 m。游泳时,头常仰于水面上,以便
呼吸,但也能潜水,据多次观察,一般潜水不超过1-2分钟。潮湿山地型的八线腹链蛇,
多活动于潮湿山区灌丛草地中,多见于下午4点以后,特别是在雨后积水低洼处。
食性分析:对72号标本剖胃分析,胃内有食物者56号( 77.8%。),胃内容物有泥鳅、多鳞白鱼、麦穗鱼、螂鱼、华西雨蛙、泽蛙、米虾、秀丽白虾及蚂蚁(疑是蛙胃内食物—引者注)。鱼与蛙的出现频率为88.9%,重量占97.1 %。泥鳅占鱼类出现频率的34.5%。重量占38.6%。;华西雨蛙占蛙类出现频率的58.8%。重量占60.7%。胃内有蛙
者绝大多数无鱼,胃内有鱼者绝大多数无蛙,显然与栖息环境有关。吞食鱼和蛙时,先
吞头或尾(臀部)的情况均有,对于蛙类则先吞臀部的情况较多。一般胃内食物占蛇体
重的50%-80%,最多者为5只华西雨蛙,总重6g,占蛇体重10%。
冬眠:在昆明于8月底开始冬眠,冬眠场所在田埂、沟边及河堤的泥洞、石洞或树
洞中。洞穴一般较浅,距地面15-30 cm,翌年3月结束冬眠,出现于草丛、沟边及滇池
湖边。
性成熟与体长:解剖5-8月采37号雌蛇标本,怀卵者22,占59.5%,已怀卵的体
长(吻端至肛孔)在450mm以上;未怀卵者有2号输卵管松弛,可能刚产卵不久,其体
长亦在450mm以上,其余13号体长全在450mm以下。体长在400mm以上的雄蛇精巢发达,而400mm以下者精巢较小,280mm以下者为幼体,精巢更是细小,因此雄蛇性成熟的体长可能在400mm以上。
繁殖时间、怀卵数及卵的大小:5-8月的雌蛇多数怀卵,有少数已产卵,8月20-22日得到幼蛇,9-10月亦可见到幼蛇。解剖腹腔见输卵管内的卵呈黄色,外面包着白色的卵膜。卵在输卵管中呈单列,左多右少。怀卵数为7-16枚,平均10.3枚。卵重一般为1.2-2.1g,长径约18-19mm,短径为9-15mm.
垂直分布:700(何晓瑞,1983)-2220 m(贵州威宁黑石头)。
栖息环境:在滇中昆明、晋宁、安宁、通海及武定等地的生活环境大致可分为半水
栖型及潮湿山地型。半水栖型,多活动于湖边、河边、秧田及水沟边。湖边多水草,白
昼常在水中游泳寻食,特别是上午8-10点,下午4-7点在水中活动频繁。夏季中午炎
热时常在岸边、田埂边草丛阴凉处。每当雨后容易见到。善游泳,在抚仙湖和滇池常活
动于离岸5-10m的湖面。在滇池由于水浅,有时也活动于15m以外的湖面。在水中游
泳比在草地慢,每游1-2分钟后便在岸边草丛或树桩上休息片刻。关于八线腹链蛇的运
动速度,作者于1974年5月至1980年8月先后作过13次观察,每次观察30-120秒在
草地和水沟边的运动距离,以钢卷尺测量,而在湖中的运动距离则作目测估计。在水中
的运动速度为每分钟8.1-10.1 m,在草地为15.2 m。游泳时,头常仰于水面上,以便
呼吸,但也能潜水,据多次观察,一般潜水不超过1-2分钟。潮湿山地型的八线腹链蛇,
多活动于潮湿山区灌丛草地中,多见于下午4点以后,特别是在雨后积水低洼处。
食性分析:对72号标本剖胃分析,胃内有食物者56号( 77.8%。),胃内容物有泥鳅、多鳞白鱼、麦穗鱼、螂鱼、华西雨蛙、泽蛙、米虾、秀丽白虾及蚂蚁(疑是蛙胃内食物—引者注)。鱼与蛙的出现频率为88.9%,重量占97.1 %。泥鳅占鱼类出现频率的34.5%。重量占38.6%。;华西雨蛙占蛙类出现频率的58.8%。重量占60.7%。胃内有蛙
者绝大多数无鱼,胃内有鱼者绝大多数无蛙,显然与栖息环境有关。吞食鱼和蛙时,先
吞头或尾(臀部)的情况均有,对于蛙类则先吞臀部的情况较多。一般胃内食物占蛇体
重的50%-80%,最多者为5只华西雨蛙,总重6g,占蛇体重10%。
冬眠:在昆明于8月底开始冬眠,冬眠场所在田埂、沟边及河堤的泥洞、石洞或树
洞中。洞穴一般较浅,距地面15-30 cm,翌年3月结束冬眠,出现于草丛、沟边及滇池
湖边。
性成熟与体长:解剖5-8月采37号雌蛇标本,怀卵者22,占59.5%,已怀卵的体
长(吻端至肛孔)在450mm以上;未怀卵者有2号输卵管松弛,可能刚产卵不久,其体
长亦在450mm以上,其余13号体长全在450mm以下。体长在400mm以上的雄蛇精巢发达,而400mm以下者精巢较小,280mm以下者为幼体,精巢更是细小,因此雄蛇性成熟的体长可能在400mm以上。
繁殖时间、怀卵数及卵的大小:5-8月的雌蛇多数怀卵,有少数已产卵,8月20-22日得到幼蛇,9-10月亦可见到幼蛇。解剖腹腔见输卵管内的卵呈黄色,外面包着白色的卵膜。卵在输卵管中呈单列,左多右少。怀卵数为7-16枚,平均10.3枚。卵重一般为1.2-2.1g,长径约18-19mm,短径为9-15mm.
垂直分布:700(何晓瑞,1983)-2220 m(贵州威宁黑石头)。
生境信息
多栖息于海拔1000 m左右到2000 m以上山区的各种水体及其附近湿地。白昼活动。吃泥鳅、小鱼、蛙类。6月中旬在贵州兴义七舍见到交配。是该地优势种。卵生,怀卵数7-16枚,8月下旬以后可以看到刚孵出的幼蛇。在滇西南腾冲、盈江、陇川等地5-8月大量出没于各种水体,是当地优势种;游秧季节多集中于稻田,食物以泽蛙为主(杨大同等,1978)。解剖贵州威宁1雄6雌,实胃数6,胃内容物为滇蛙、云南小狭口蛙、棘蛙1种及贵州洗螺;解剖5-6月采自兴义与威宁5雌,输卵管内卵3-7枚(伍律等,1985)。何晓瑞(1983)对八线腹链蛇的生物学作了详尽的观察报道,认为是昆明地区的优势种。其研究结果如下:
栖息环境:在滇中昆明、晋宁、安宁、通海及武定等地的生活环境大致可分为半水
栖型及潮湿山地型。半水栖型,多活动于湖边、河边、秧田及水沟边。湖边多水草,白
昼常在水中游泳寻食,特别是上午8-10点,下午4-7点在水中活动频繁。夏季中午炎
热时常在岸边、田埂边草丛阴凉处。每当雨后容易见到。善游泳,在抚仙湖和滇池常活
动于离岸5-10m的湖面。在滇池由于水浅,有时也活动于15m以外的湖面。在水中游
泳比在草地慢,每游1-2分钟后便在岸边草丛或树桩上休息片刻。关于八线腹链蛇的运
动速度,作者于1974年5月至1980年8月先后作过13次观察,每次观察30-120秒在
草地和水沟边的运动距离,以钢卷尺测量,而在湖中的运动距离则作目测估计。在水中
的运动速度为每分钟8.1-10.1 m,在草地为15.2 m。游泳时,头常仰于水面上,以便
呼吸,但也能潜水,据多次观察,一般潜水不超过1-2分钟。潮湿山地型的八线腹链蛇,
多活动于潮湿山区灌丛草地中,多见于下午4点以后,特别是在雨后积水低洼处。
食性分析:对72号标本剖胃分析,胃内有食物者56号( 77.8%。),胃内容物有泥鳅、多鳞白鱼、麦穗鱼、螂鱼、华西雨蛙、泽蛙、米虾、秀丽白虾及蚂蚁(疑是蛙胃内食物—引者注)。鱼与蛙的出现频率为88.9%,重量占97.1 %。泥鳅占鱼类出现频率的34.5%。重量占38.6%。;华西雨蛙占蛙类出现频率的58.8%。重量占60.7%。胃内有蛙
者绝大多数无鱼,胃内有鱼者绝大多数无蛙,显然与栖息环境有关。吞食鱼和蛙时,先
吞头或尾(臀部)的情况均有,对于蛙类则先吞臀部的情况较多。一般胃内食物占蛇体
重的50%-80%,最多者为5只华西雨蛙,总重6g,占蛇体重10%。
冬眠:在昆明于8月底开始冬眠,冬眠场所在田埂、沟边及河堤的泥洞、石洞或树
洞中。洞穴一般较浅,距地面15-30 cm,翌年3月结束冬眠,出现于草丛、沟边及滇池
湖边。
性成熟与体长:解剖5-8月采37号雌蛇标本,怀卵者22,占59.5%,已怀卵的体
长(吻端至肛孔)在450mm以上;未怀卵者有2号输卵管松弛,可能刚产卵不久,其体
长亦在450mm以上,其余13号体长全在450mm以下。体长在400mm以上的雄蛇精巢发达,而400mm以下者精巢较小,280mm以下者为幼体,精巢更是细小,因此雄蛇性成熟的体长可能在400mm以上。
栖息环境:在滇中昆明、晋宁、安宁、通海及武定等地的生活环境大致可分为半水
栖型及潮湿山地型。半水栖型,多活动于湖边、河边、秧田及水沟边。湖边多水草,白
昼常在水中游泳寻食,特别是上午8-10点,下午4-7点在水中活动频繁。夏季中午炎
热时常在岸边、田埂边草丛阴凉处。每当雨后容易见到。善游泳,在抚仙湖和滇池常活
动于离岸5-10m的湖面。在滇池由于水浅,有时也活动于15m以外的湖面。在水中游
泳比在草地慢,每游1-2分钟后便在岸边草丛或树桩上休息片刻。关于八线腹链蛇的运
动速度,作者于1974年5月至1980年8月先后作过13次观察,每次观察30-120秒在
草地和水沟边的运动距离,以钢卷尺测量,而在湖中的运动距离则作目测估计。在水中
的运动速度为每分钟8.1-10.1 m,在草地为15.2 m。游泳时,头常仰于水面上,以便
呼吸,但也能潜水,据多次观察,一般潜水不超过1-2分钟。潮湿山地型的八线腹链蛇,
多活动于潮湿山区灌丛草地中,多见于下午4点以后,特别是在雨后积水低洼处。
食性分析:对72号标本剖胃分析,胃内有食物者56号( 77.8%。),胃内容物有泥鳅、多鳞白鱼、麦穗鱼、螂鱼、华西雨蛙、泽蛙、米虾、秀丽白虾及蚂蚁(疑是蛙胃内食物—引者注)。鱼与蛙的出现频率为88.9%,重量占97.1 %。泥鳅占鱼类出现频率的34.5%。重量占38.6%。;华西雨蛙占蛙类出现频率的58.8%。重量占60.7%。胃内有蛙
者绝大多数无鱼,胃内有鱼者绝大多数无蛙,显然与栖息环境有关。吞食鱼和蛙时,先
吞头或尾(臀部)的情况均有,对于蛙类则先吞臀部的情况较多。一般胃内食物占蛇体
重的50%-80%,最多者为5只华西雨蛙,总重6g,占蛇体重10%。
冬眠:在昆明于8月底开始冬眠,冬眠场所在田埂、沟边及河堤的泥洞、石洞或树
洞中。洞穴一般较浅,距地面15-30 cm,翌年3月结束冬眠,出现于草丛、沟边及滇池
湖边。
性成熟与体长:解剖5-8月采37号雌蛇标本,怀卵者22,占59.5%,已怀卵的体
长(吻端至肛孔)在450mm以上;未怀卵者有2号输卵管松弛,可能刚产卵不久,其体
长亦在450mm以上,其余13号体长全在450mm以下。体长在400mm以上的雄蛇精巢发达,而400mm以下者精巢较小,280mm以下者为幼体,精巢更是细小,因此雄蛇性成熟的体长可能在400mm以上。
海拔范围
垂直分布:700(何晓瑞,1983)-2220 m(贵州威宁黑石头)。
繁殖特征
繁殖时间、怀卵数及卵的大小:5-8月的雌蛇多数怀卵,有少数已产卵,8月20-22日得到幼蛇,9-10月亦可见到幼蛇。解剖腹腔见输卵管内的卵呈黄色,外面包着白色的卵膜。卵在输卵管中呈单列,左多右少。怀卵数为7-16枚,平均10.3枚。卵重一般为1.2-2.1g,长径约18-19mm,短径为9-15mm.
国内分布
仅见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及横断山中段及南段。四川(洪雅、峨眉、冕
宁、越西、昭觉、会理、天全、沪定、宝兴、苍溪)、贵州(印江、兴义、安龙、雷山、
威宁)、云南(昆明、大理、丽江、东川、曲靖、景东、河口、金平、玉溪、西双版纳、
呈贡、晋宁、澄江、通海、安宁、武定、陇川、盈江、腾冲、孟连、新平、双柏)。国外
未见报道。
宁、越西、昭觉、会理、天全、沪定、宝兴、苍溪)、贵州(印江、兴义、安龙、雷山、
威宁)、云南(昆明、大理、丽江、东川、曲靖、景东、河口、金平、玉溪、西双版纳、
呈贡、晋宁、澄江、通海、安宁、武定、陇川、盈江、腾冲、孟连、新平、双柏)。国外
未见报道。